万亿汽车大赛道,华为是挖矿者还是卖水人?擅长消费业务的余承东,与笃志实现供应链自主的华为公司高层,仍未形成一致
(相关资料图)
任正非不造车的禁令其实在预想当中。2023年1月4日,《智物》新年预测的时候,曾经提到,华为会继续其不造车的战略,有可能会很快发布一个新的声明,坚持“华为不造车,帮助客户造好车”的大原则。
一个月之后,华为车BU曾经的总裁王军被免职,余承东统管车BU大势已成。“Huawei”悄然出现在“问界”品牌之前,华为汽车看似已来,“造车派”占尽优势。
2月24日,《智物》在《华为汽车天亮了?余承东赛前热身结束》一文,稍做梳理王军出局、余承东独掌车BU的背后,文中也再次提到,华为会重申其不造车原则。
当时,我们曾经错误地认为,也许华为几大高手会客气、克制地维持一个战略模糊地带:余承东放手推动赛力斯的合作,用尽各种方法和资源,尽快模仿、追赶特斯拉模式。
同时,作为车BU总裁和CEO,他也应该稍尽人事,维持与各位国企的颜面。
应该不会有人料到,这样一个战略分歧,会变成一个被如此公开讨论的话题,直接的结果是:两派观点妥协、共处的余地已经不在。
3月31日,华为公司年报发布,徐直军、孟晚舟两位当值、候任轮值董事长共同出席发布会,徐直军痛批将Huawei字样放置在问界之前的有关部门、有些人的做法。
极具战略眼光的徐直军,选择不造车应有其充分的理由
众人皆知,徐直军矛头所向是力主推进和赛力斯智选模式合作的余承东。两个小时之后,余承东本人在华为心声社区吐露心声,并不是向老板低头认错,而是对公司不造车的发文、对于让其撤下华为字样的既定决策,清晰地表露不满,并且坚持保留不同意见。
余承东的不同意见不只针对徐直军,也包括了任正非。一天之后,余承东在一个论坛的演讲当中重申、阐明其观点:过去,包括任总在内的华为领导,想要成为类似博世的Tier 1供应商,而不是做一个新的汽车品牌。
余承东认为,这个战略的条件不成立了,时代变了。任正非和徐直军高管没有感受到这个条件,没有看到时代的变化?两次发言中的余承东,显得过于率性了。
余承东越界在先:将Huawei字样放上问界车身,其实质就是,华为消费者业务将真正拥有这部分车主、用户,车主买的就是“华为汽车”,不管谁来制造。
过去半年,赛力斯表现极差,余承东卖车之心可以想见。问题是,华为是否准备好了,让余承东在万亿汽车赛道上撒欢奔跑。如今的问界M5、M7,是否足够好,可以承载“华为汽车”的大名?
更重要的是,如余承东“华为汽车”销量果如其愿,年销量超过百万,华为、华为车BU生态是否会遭受国外政府进一步的供应链制裁?届时,余承东可有良策应对,谁又来收束残局于后?
华为继续不造车的理由
数年前,《智物》曾经替不造车派设想过华为的理由:欧洲因素、国企因素,承蒙不弃,后来华为高层也清晰地讲述过这两个因素的重要性。
现在看,余承东说的是对的,时代变了。华为在欧洲通信市场已经被扫地出门,国企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存在感会越来越低,东风集团、北汽集团等国企近期的变故只会是个开始。
未来数年,国企在汽车领域的主题不是产品和发展,而是另有主题。华为见证过通信领域的反腐风暴,对此应该不会很陌生。
国企在汽车领域的败局不会是来自于华为,而是来自于特斯拉和自身的体制机制。余承东此前痛陈批评的国企痼疾,相当畅快,附议者众,华为大可不必为国企在汽车领域的衰退背上心理包袱。
欧洲因素、国企成败,应不再是华为关注的焦点。那究竟是什么重要的因素,让华为EMT成员一致决议,并用“任正非发文”的形式继续确认,华为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这样一个战略决策。
外行人浅见少知,可以看到余承东和万亿汽车赛道还有两大阻碍:
其一,华为并未为国产汽车供应链安全做好充足的准备。最直接的问题是开篇所提到,余承东并未从产业链的环节,做好让华为汽车独自面对国外产业链制裁的准备。在余承东身前,来自政府机构的领导发言,呼吁解决汽车芯片国产化的问题。
《智物》所知,这正是困扰行业人士的重要话题,当前,中国电科、长安汽车等央国企以及华为都正在这一领域发力,据传,颇有进展。但是,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程度比例之低,仍然是触目惊心。中国汽车产业何曾拥有自己的灵魂?
如今的现实来看,余承东“华为汽车”进展越快,其面临的产业链制裁似乎就会来的更快。最近的一个战例是,过去一年当中,余承东旗下的IT产品线发力,已经动摇了联想集团在国内市场的根基,但是当美国进一步制裁升级命令来袭,华为IT产品线增长似乎又陷入停滞。
无论是IT还是通信,华为还没有余承东的发全力竞赛,去做好准备,汽车应该是同样的局面。赛力斯这种“马甲战术”,是否会从某些国家的无理制裁之下侥幸过关?
其二,华为智选目前的产品实力是否已经足够好到称为“华为汽车”。余承东口中的遥遥领先,并未在市场上兑现出结果。
华为内部曾经有一个乐观的判断,将问界M7譬喻为华为手机的P7,以证明华为汽车产品团队,业已破获了汽车工业的真谛,实现了华为汽车发展的转折。
余承东继续望车止渴,不造车束缚了他
这种内部的自信误导了一批赛力斯公司的投资者。但是,从现在的数字来看,问界M7绝对没有取得P7、Mate 7那样立竿见影的产品效果。余承东一个月前的发言,将销量不佳推诿于渠道销售。周六的论坛发言中,又认为是智选车的产品升级,等待华为高阶的自动驾驶。
问界汽车表现不佳,至今未见一个准确、可信的解释。P7、Mate 7的成功,是让当年任正非恩准华为消费者业务延续香火的关键。而现在的问界M5和M7,没有实现余承东口中的遥遥领先,仍需努力。
4月1日,余承东在台上讲述了华为制造水平、质量管理,而某些国产汽车行业同行的制造水平尚处于“石器时代”。这是余承东一贯的风格,信与不信各有理由。余承东再次提到,问界系列质量过硬,没有一辆自燃。此前,他曾经批评某销量不错的同行自燃较多,出言直率。
余承东演讲的这场论坛,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群贤毕至,特斯拉之外,排名靠前的车企老板悉数到场。想必,余承东两次批评的那位同行,应该就在台下就坐。
余承东应该从未想过,他要带领华为车BU去拓展、发掘,与这样的客户合作的机会。
华为“不造车”的战略,成败取决于造车
余承东说得对,国外汽车大厂、蔚小理都绝对不会采用华为的自动驾驶、车机方案,不会用任何华为的部件产品。
上汽、广汽、一汽、长安主体也不愿意跟华为合作,广汽已经宣布退出原有与华为共建新品牌的计划。体面的回复是,华为还是广汽的供应商。但是,广汽集团高层说的委婉,做出这样的调整,是从成本、灵活性方面的考虑。
直接点的解释就是:华为部件价格太贵,而且合作模式过于强硬,不合理,也不经济。华为作为广汽供应商的前途,也不甚乐观。
这些灵魂过敏的汽车业国企,对待其他的供应商一贯强势,对博世、高通等国外核心供应商一贯弱势。面对华为这种强势的中国供应商,国企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应对姿态。
他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进化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地步,习惯将自己的灵魂托付给华为。
中国三大运营商的蜕变和质变的原因很简单,华为的网络优势,和前瞻战略已成为他们的依靠和习惯。最初分析华为进军Tier 1供应商计划的文章当中,《智物》曾经提到过,华为只靠给汽车行业写情书不会有好的结果。情书之外,华为需要向整个国内汽车工业证明自己的实力,需要给整个汽车工业下封战书。
当特斯拉首倡一体化压铸,主流汽车行业全都不屑一顾。如今,特斯拉胜局已定,连福特CFO也在最近的访谈中,承认该公司与特斯拉在制造方面差距巨大。丰田公司也承认,需要向特斯拉学习的地方很多。
徒有羡鱼情而已。如今,福特、奥迪以及一众在乎灵魂的中国国有企业车厂,正在转向一体化压铸。虽然,特斯拉有技术领导者向《智物》提到,认为他们并非真正弄懂了一体化压铸的真义。马斯克也似乎在尽可能地透露更多的技术细节,不停示警,希望对手跟上特斯拉的脚步。
如果华为真想做下一个中国的博世、大陆,唯一的路径是,华为帮助某家中国合作伙伴赢下市场,赢下特斯拉与特斯拉的竞争。
既然自以为强手的国企、欧洲车企不肯垂青华为,华为可以假手一个行业最弱势的伙伴,证明华为部件真正的竞争力,具备改变行业格局的能力,可以像高通、博世那样的决定竞争成败。
这是《智物》一开始讨论赛力斯与华为合作价值的出发点:赛力斯实力足够孱弱,可以放手让华为施展,并且,有足够的智慧,让华为放手摆布。
Huawei字样取下,问界仍需自己努力
在周六的论坛上,赛力斯CTO许林发言中为余承东造车开脱,声称,赛力斯才是华为赛力斯合作的主导者,赛力斯的制造优势,和华为的软件优势结合,是这场合作的本质。
许林一定没有认证听余承东的演讲。余承东强调,通过与华为的合作,传统车厂的管理水平获得了数量级般的提升。赛力斯原有的技术水平,不问可知。时值华为造车、不造车争论的关键时刻,还热衷于各自自我吹嘘未必有真正帮助。
真正的问题是,过去一年时间,赛力斯的真实表现意外说明:华为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那些所谓的车机、激光雷达、软件系统,而是“华为品牌”。
完全听任余承东控制,设计、生产出来的赛力斯也不过如此。华为消费者业务部门精英尽出,主导设计、生产出来的赛力斯M5纯电、问界M7,销量远远落后于理想,还没有进化到与特斯拉同台竞技的境界。
华为团队主导的赛力斯系列产品,居然也不采用华为车BU向其他车厂主推的各个方案,而是从成本、产品的角度做了自己的选择,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赛力斯之外的选择
余承东演讲中直言,他接手华为手机之前,华为手机的硬件质量问题多多。余承东的前任是谁?他可能需要有更谨慎的发言表述。
回顾当年P7系列的推出,是海思芯片、华为手机团队历经多次失败之后的地下工程,余承东最初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产品。
如今,华为消费者业务精英尽出,赛力斯公司又生死托付。除了华为品牌之外,余承东在造车路上,获得的产品设计、制造空间,实际上已然足够大,问界系列产品就是余承东团队设计、造车实力的真实体现。
放在新势力身上,一年时间销量7.5万台业绩不算差,但是,从全球手机市场冠军王座跌落的余承东不是从零到一的新势力。华为需要的是飞行中的高速换挡,平滑切换,7.5万台,不足以让任正非、徐直军收回成命。
如果余承东的“华为汽车”销量,不能让美国佬冲冠一怒,痛下杀手,也就无法让华为公司改弦更张。
赛力斯之外,余承东有更好的选项吗?北汽、江淮?奇瑞?三家公司情况、背景各异,但是,这三家公司绝对不会给予华为赛力斯那样的主导权,三家公司同样各有所求,与灵魂无关,与利益相关。
《智物》曾经设想过,华为真正需要的合作伙伴,或许是一家有真正产品设计能力,懂消费者的创业团队,他们应该比华为更理解汽车的发展趋势,和用户的需求。这样的团队可以忍受从零到一的试验,没有“全球手机冠军”执念带来的包袱。可以真正配合华为车BU,改进技术方案,寻找汽车产业演进的路径和趋势,而不是在一开始就需要努力证明自己的卖车能力。
当下的消费者未必真正理解自己所需要的汽车,余承东所言不虚,当前热销的某些品牌,确实有着相当比例的自燃率。余承东的一位同行,也向《智物》提到了这样的一个数据。
问题是,任正非、徐直军的视野当中,是否有这样有冲击力和自信的团队?当下的国内融资环境,是否真的允许这样的创业团队,获得造车的机会。而华为车BU以及海思芯片的一众官老爷,以及作为华为车BU总裁的余承东,是否愿意附身相就,承认对方是更懂消费者、更懂汽车行业的那个人?
余承东进退
全力帮助一家中国车厂成为中国的特斯拉,去在未来20年迎战特斯拉,还是让自己成为特斯拉,华为已难兼得。
追赶特斯拉的战略目标面前,留给华为犹豫的时间不多了
面对万亿汽车赛道的诱惑,余承东想要做的亲手淘金,而不是卖水与淘金者。他的理由是,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投资实在是巨大,只有多卖车,才能完成商业闭环,这是华为“智选车”模式必要性所系。
这是余承东将“Huawei”加到问界前面的原因,这个小小的变化,最大的意义是,变相承认了新车车主属于华为,日渐式微的华为消费者业务部从运营手机用户到运营汽车用户。
华为一脚跨进了汽车行业,余承东越过了边界,也触及、违逆了华为决策层不造车的初衷。
很明显,余承东无意再推进华为车BU传统的部件合作模式。余承东说得异常清晰明白,只认可智选模式,接下来江淮、奇瑞、北汽加入这一模式当中。
华为造车问题上两派观点,矛盾、对抗激烈至此,华为会另派强将出战华为车BU,执行其不造车,帮助客户造好车的伟大战略?
在余承东4月1日激情演讲的第二天,有自媒体文章间接引述孟晚舟的话称,孟晚舟要求余承东改正错误,否则将面临开除的风险。很快,这一文章即被删除。
微博上专门有辟谣,这一文章系属谣言,几位数码界粉丝众多的KOL也转发了这一辟谣。
余承东应该不至于为一时口舌之争被华为开除,以华为务实的企业文化,以及任正非、徐直军的雅量,应不会深究余承东压力之下的真诚发言。
只是,当余承东和华为公司高层决策的分歧被公开摆出来,结果会怎样?余承东至今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自绝于国内外主流汽车行业,明示与欧洲车企、国内国企、新势力之间泾渭分明,不可能形成合作关系。
过去一年,华为车BU业务表现垫底,年收入不过21亿元人民币,这绝非王军、余承东真实水平体现,也不符合华为汽车行业Tier 1供应商的雄心壮志。
怎么破?3月31日,任正非发文内容错了,收回?还是说服余承东回到不造车的路径上来?
华为在这一问题上数年积累的战略模糊,终成为今日的内部战略冲突。尚处于危机中的华为,已然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犹豫。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