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免疫疗法是癌症治疗的一种主流方式,但单一的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仅受益于一部分患者。目前,免疫治疗主要依赖于全身性注射免疫药物(如单克隆抗体),但这种方式会通过诱导激活自身抗原反应性T细胞引起“脱靶”副作用。

针对癌症早期精准诊断和高效治疗面临的重大难题,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李静超特聘研究员团队潜心科研,开发了一系列可激活型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用于癌症精准诊疗,取得了具有特色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团队开发了近红外光和超声激活型纳米药物递送体系实现不同肿瘤精准免疫治疗效应。该纳米药物可以在US介导下实现在肿瘤部位特异性递送药物,与传统的和肿瘤微环境可激活的药物递送纳米系统相比,能够实现更精确的药物递送和免疫治疗效应。

此外,该团队还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浦侃裔教授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罗宇副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利用超声介导的可激活药理作用构建半导体聚合物促进型纳米调节剂(SPpM)的策略。研究成果可用于原位胰腺癌症的深层组织声免疫治疗。李静超研究员还设计了一种超声可激活型半导体聚合物纳米诱导剂,通过声-铁死亡放大氧化损伤协同治疗骨转移瘤。

这一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基金,以及东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才办等项目和机构的大力支持。近期,相关系列成果分别发表在《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以及《今日纳米》(NANO Toda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

李静超,东华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纳米医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制备多功能无机、有机纳米材料并探索其在疾病诊断、治疗、药物释放、干细胞调控以及组织工程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58篇。(数据截至2022年7月)

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攻关是千家万户都关注的话题。作为一所随时代发展不断前行的高校,东华大学始终用自身的科研实绩,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李静超研究员所在的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一直主动聚焦和服务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支持基础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积极推进“医工交叉”合作研究,推出师资培育“启航计划”,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助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拥有阵容强大的科研队伍,纳入高层次人才计划教师超过60%,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近三年8人次入选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凝聚师资力量,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来承担“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56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奖7项。

多年来,东华大学为人民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立足新时代,学校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关注“东华大学本科生招生”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东华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关键词: